“媽媽訓教團”志愿者符良玲(右一)在醫院看望戒毒人員(左二)。(受訪者供圖)
“咚咚咚”,她輕叩門,門開了,她剛說明來意,就聽到一聲怒罵,“滾”,對方狠狠摔上了門。
作為禁毒宣傳人員,這樣的情況,她不知遇到過多少次。
她是機關女干部,是婦女工作者,是律師,是心理咨詢師……在海南,有13000多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女性,加入“媽媽訓教團”成為禁毒宣傳幫教志愿者。
叩開戒毒人員緊閉的心門,引導他們重拾信心、回歸社會,10年來,在“媽媽訓教團”志愿者的努力下,3000多戶涉毒家庭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愛與支持。
在6月26日第36個國際禁毒日來臨之際,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群志愿者,感受海南禁毒的“她力量”。
“覺得我們是來找茬的”
走訪一線的過程并不順利,要叩開戒毒人員的心門需要 一次又一次的嘗試
今年近50歲的李某利,在海口經營一家裝修公司,與人聊天時總是笑呵呵的。這樣爽朗的性格,讓人很難想到,多年前,李某利是名“三進宮”的吸毒人員。
“1993年,我在朋友慫恿下染上毒品,并持續吸毒10多年。”李某利回憶道,那段時間他異常痛苦,特別希望能重回正軌,但癮一上來怎么也控制不住。一次次被欲望打敗后,李某利墜落“深淵”。
如何將這些反復吸毒人員拉回正軌?2013年,海南省婦聯指導成立了“媽媽訓教團”,從省直機關、各市縣吸納女性志愿者組成巾幗志愿隊伍,到重點場所開展禁毒宣傳教育活動,以擴充婦聯在禁毒宣傳和禁毒幫扶工作中的人手。
“吃苦受難的時候,大家總會想到媽媽。”省婦聯相關負責人說,“媽媽訓教團”里的志愿者,以“媽媽”“姐姐”的形象,陪伴、引導、幫扶戒毒人員,給予他們急需的溫暖與關愛,幫助他們重拾信心、重返社會。
“媽媽訓教團”資深志愿者符良玲,有著一頭花白的短卷發,一雙眼睛透過無框鏡片看人時,總帶著認真、包容的親切意味。退休前,符良玲是海口市美蘭區海甸街道辦事處綜治辦副主任、禁毒辦副主任。長期奮戰在禁毒宣傳教育工作一線,符良玲認為,對毒品認識不到位、法律意識淡薄,是大部分吸毒人員誤入歧途的重要原因,而吸毒人員不僅身體和精神遭受毒品危害,往往還承受來自親友和社會的異樣眼光,心靈備受煎熬。“要想幫助吸毒人員成功戒毒,首先要讓他們樹立對生活的信心,感受到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溫暖。”她說。
2014年,符良玲加入“媽媽訓教團”。近10年來,她與同事堅持走訪一線,了解街道戒毒人員的家庭情況、思想動態、健康狀況。
但通常情況下,走訪工作并不順利。
“滾!”伴隨幾聲辱罵,大門被當面狠狠摔上,類似這樣遭受驅趕的場景,符良玲走訪中經常遇到。“他們十分抗拒,覺得我們是來找茬的。”符良玲平靜地說,最開始時心里難免不是滋味,但慢慢就想通了,因為她很清楚,自己所做的工作關系到一個家庭的幸福,不能就輕言放棄。
幾年前,王某從強制隔離戒毒所出來后,按規定要到居住地所在的街道辦禁毒辦建檔、尿檢,可王某遲遲不來。符良玲讓同事上門了解情況,同事回來后連連擺手:“玲姐,我不敢去了,王某說,再去就拿刀砍死我。”
沒人敢去,但工作還是要做,符良玲決定自己上門。一次不行,就兩次、三次……符良玲在王某家門口一站就是一小時,離開前,她悄悄把禁毒宣傳材料塞進門縫里。
終于在第四次,王某家緊閉的大門打開了。一名老人顫顫巍巍走出來,還沒說上幾句話,就無法抑制地大哭起來。符良玲這才知道,王某回來后,把自己關在家里,陷入了極度自閉狀態,不愿與任何人交流,也不相信有人會真正關心他。家人因他的表現傷透了心,亦不愿家丑外揚。
符良玲當即答應老人,一定會幫助王某擺脫毒魔的控制,讓他重新走上正道。幾天后,王某主動來街道辦禁毒辦建檔,并提出希望符良玲監督自己持續戒毒。
“戒毒人員對我們的態度往往會經歷從抗拒、辱罵、驅趕、沉默到最后接受、主動尋求幫助的過程。”符良玲感慨,唯有滿懷真誠與愛,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。
回歸社會才是目的
面對不同戒毒人員遭遇的不同困境,需要制定針對性的幫教方案
幫扶是手段,回歸是目的。除了幫戒毒人員建立信心外,“媽媽訓教團”志愿者還會想方設法幫戒毒成功人員重新融入社會,李某利就是受益者之一。
“從強戒所出來后,家人不信任我,鄰居看不起我,不管走到哪,我都覺得無地自容。”用李某利的話說,那段時間,他甚至想到了死。
符良玲看著心疼,幾次找到李某利談心:“大家不愿意和你交往,是因為你以前吸毒了,為了買毒品還幾次騙錢,傷害了彼此間的感情。你既然決定重新開始,就從現在做起,認真改造自己。”
在符良玲一次次的鼓勵之下,李某利逐漸打開心結,也終于敢抬頭走路。后來,他結婚了,在裝修行業扎下根來,還獲得海南省府城強制隔離戒毒所頒發的“戒毒勵志徽章”。如今,李某利成了禁毒志愿者,積極參與社區康復幫教及毒品預防教育宣傳工作,用自己的經歷給戒毒人員帶去鼓勵和希望。
“‘媽媽訓教團’還關注到吸毒者的家庭成員。”省婦聯相關負責人說,因為父母吸毒,不少孩子被迫成為留守子女,這樣的孩子更加渴望親情。志愿者會通過家庭教育講座、心理撫慰、愛心資助等一系列活動,為留守子女送去關愛。
父親被送進強戒所那年,圓圓正在上高三。不幸的是,同一年母親也因病去世,圓圓和上初中的弟弟只能依靠近80歲的爺爺奶奶生活。圓圓的學習成績原本很好,可接踵而來的家庭變故,讓這個花季少女一度有了輟學的想法。
得知圓圓的情況后,“媽媽訓教團”志愿者為他們申請救助金緩解生活壓力,并安排正在戒毒的父親與圓圓通電話,讓她重新感受到親情關懷。在圓圓參加高考前,志愿者還讓父親給她寫了一封信,囑咐她放下顧慮全身心投入考試。
令“媽媽們”欣慰的是,圓圓最終考上一所重點大學,弟弟也考上重點高中。如今,在當地婦聯的相關項目資助下,圓圓順利完成學業,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。
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。為讓戒毒人員能回歸正常生活,“媽媽訓教團”志愿者們百折不撓地靠近、不厭其煩地奔走。沒工作的就幫忙介紹工作、沒對象的就當“紅娘”牽線搭橋、父母生病的爭取相關救助項目解困、鬧離婚的積極調解……面對不同戒毒人員遭遇的不同困境,志愿者制定了針對性的幫教方案,讓關愛幫扶落到實處。
10年間,志愿者們撫慰了一顆顆受傷的心靈,也收到了不少吸毒者家庭寫來的感謝信。
“禁毒工作,霹靂手段不可或缺,但引導戒斷人員重拾信心、回歸社會也是應有之義,這也正是‘媽媽訓教團’一直在做的事情。”在省公安廳禁毒總隊預防教育科負責人陳永輝看來,“媽媽訓教團”已成為海南禁毒人民戰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創新禁毒宣傳幫教模式
13000多名“媽媽訓教團”成員打造海南禁毒志愿服務品牌
平時工作忙,海南海地律師事務所律師吳麗就利用休息時間,參與“媽媽訓教團”的志愿服務,協助開展普法宣傳、幫教工作。她說:“我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提高學法用法的能力,避免因缺乏法律知識而誤入歧途。”
心理咨詢師丁芳也是“媽媽訓教團”志愿者之一。她不僅為戒毒人員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,還在“媽媽訓教團”培訓班授課,幫助學員掌握禁毒幫教的心理疏導技巧和方法。
如吳麗、丁芳一樣,當下,越來越多女性加入“媽媽訓教團”。她們中有企業家、瓊劇演員、心理咨詢師、法官、12345熱線員等,她們發揮所長,在全省禁毒預防宣傳等行動中奉獻巾幗力量。
這些年,通過不斷加強隊伍數量、質量建設,“媽媽訓教團”隊伍逐漸壯大——從2013年初僅有海口、文昌兩支隊伍,到建立起19支隊伍,發展出13000多名成員。
志愿者隊伍壯大了,服務品牌效應也在不斷凸顯。據統計,近年來,“媽媽訓教團”志愿者共編寫知識問答題100余套、禁毒教案40多份、制作宣傳展板8845余塊、印發宣傳資料1125萬余份、張貼宣傳畫4萬余張、建立69個“家庭教育微信群”,幫助更多群眾了解禁毒知識、認識禁毒工作的意義。今年我省“護苗”專項行動開展以來,“媽媽訓教團”志愿者多次深入家庭、學校、農村、社區和其他公共場所宣傳,提升大家對未成年群體的關注度,呵護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。
“‘媽媽訓教團’已成為婦聯的工作助手和服務延伸。”省婦聯相關負責人說,“媽媽訓教團”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禁毒宣傳幫教模式,曾被評為“全國巾幗志愿服務十大優秀項目”和全省禁毒三年大會戰(2020—2022年)毒品治理實踐范例。
毒品一日不絕,禁毒一刻不止。6月9日,在海口召開的全省禁毒三年大會戰(2020—2022年)表彰大會指出,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海南,禁毒工作一刻都不能松懈,要將禁毒工作置于海南自貿港建設大局中統籌推進。
談到未來,省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,將強化“媽媽訓教團”巾幗志愿服務品牌建設,創新禁毒宣傳幫教工作模式,讓“健康人生 綠色無毒”理念家喻戶曉,為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、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貢獻巾幗力量。
掃描二維碼讀讀她們的故事
Copyright (c) 2010 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:海南省婦女聯合會 技術支持: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返回海南婦女網 地 址:海南省海口市紅城湖路100號省機關紅城湖辦公區13號樓 瓊ICP備18001304號-1 |